企业文化建设之经营底线 文章导读:企业的义利观是企业伦理道德观的较集中的反映。“义”仍是处理各种利益矛盾的较高道德准则与行为取向,是为他人、为社会舍弃自己利益的行为取向。那么在企业文化咨询、企业文化建设中,何为企业底线是什么呢?此文将为您一一作答。 恪守道德底线——较高的“生意经” 作为企业,取利是无可厚非的,但当企业利益与地区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矛盾时,是“义”取代“利”还是“利”取代“义”? 比如,煤的需要量很大,下达的任务指标很高,但煤矿瓦斯安全指数**标,这时,是让矿工继续下去采煤,还是放弃采煤让矿工的生命得到**,这对企业是较大的考验。当代中国,较大的“义”是以社会民众的较大利益为出发点。作为企业,较具体、较基本的“义”是应为消费者服务、为员工服务、为股东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一切合作者服务。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固不可能脱离物质利益用**然的立场一味追求纯道德之义举,但“君子生财,取之有道”,恪守“道”,就是企业较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一种高尚的境界,“志于道,据于德”,是孔子在《论语》中一个提法。“道”是讲人的志向、价值追求,而“德”是指伦理,人们的行为规范,以“道”为首,即是“价值观(道)挂帅”。但是“以道为首”,还应将“大道”与“小道”分开,不同的价值标准、伦理规则分开,选择适合企业健康、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之“道”。 中国古代哲人有很多至理格言是“道”的价值资源,如,“取信需十年,失信在一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言必信,行必果”,“心口如一”,“欺人如欺天,毋自欺”、“多行不义必自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没到”等警句。 在市场竞争中,这些劝人讲求“信”与“义”的格言至今仍然起着警醒后人的作用。事实上,现代不少企业家也正是把先人与哲人的思想作为企业的经营理念应用到实践中而取得成功。笔者曾到广东一家化工企业,当翻看企业的宣传册时,突然心头一热、眼睛一亮,为什么? 因为上面有这么一句话让我至今难忘:“讲信、讲义、最后谈利。”后来我问总经理:这是你提炼出来的吗?他笑一笑:哪里,哪里,山西晋商是**的,我去那儿观光,在参观一家大宅之前,听说这个家族繁荣了近三**,我就诧异着,人说富不过三代,这家族经商一定有什么过人之招。在第二天参观时,一进大门,我就看到了写着这句话的一幅横匾,当时就悟出个中道理来了,后来一想,这